環渤海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工業一直占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環渤海地區石油🧑🏿🏭、鋼鐵📸、化工👸🏿、重型機械🤶🏼、造船和煤炭等工業部門的迅速擴張⛹🏿♀️,地區工業結構的重型化日益突出,地區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
王祖溫指出,由於長期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環渤海地區呈現出支柱產業相似和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特別是遼寧、山東和河北三省都以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重型機械、汽車等重型工業部門為主。環渤海區域內的各省市之間缺乏溝通與合作🃏,出臺的產業規劃內容雷同◼️、互補性較差;同時各省市間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這樣既造成了環渤海地區重化工業比重居高不下,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嚴重製約著該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可以認為,工業結構重型化是環渤海地區霧霾(藍天)🚶💚、土壤汙染(青山)、地表水汙染(綠水)、渤海環境汙染(碧海)這一立體汙染的重要根源,以治理霧霾等單一目標來解決環渤海地區工業汙染問題是不現實的,必須對本區的工業汙染進行綜合治理。”王祖溫表示🔟。
為了尋求解決環渤海地區工業現實問題的途徑,王祖溫嘗試運用投入產出理論系統分析環渤海地區工業的發展現狀和調整工業結構的效應。“經過反復模擬對比發現,在環渤海地區石化🛳、鋼鐵和裝備製造等三個重工業部門負增長的情況下🖲,可緩解區域工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化解產能過剩是環渤海地區工業結構優化的核心🫘🙆♂️。”王祖溫指出。
相關鏈接:http://epaper.zgsyb.com/html/2016-03/16/content_5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