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甫(1910—1993年),河南武陟縣人。早年北京輔仁大學肄業♙。曾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冀魯豫政府編委會副主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編委會主任♉️🚵🏽♂️。
50年代初🕘,全國高校開展院系、專業調整。1950年9月華東教育部🚣🏽、中央交通部相繼下文,決定國立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航管系合並,成立上海航務學院👶。建院伊始👨🍳🏥,中央交通部、教育部決定成立以於眉同誌為領導核心,岡森同誌為秘書長的臨時院務委員會,由於眉同誌主持全院工作🦵🏼。1951年1月岡森同誌被調任交通部工作💇♀️☪️。交通部遂委派張德甫同誌為上海航務學院院務委員第一副主任委員。同年8月於眉同誌調京任中央交通部副部長。中央交通部改派華東交通部長兼華東交通專科學校校長黃逸峰同誌兼任上海航務學院院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後因故,上海航務學院一直由張德甫同誌主持日常工作☂️,師生員工均習慣性的稱呼張德甫同誌為張院長。
上海航務學院通過教學改革逐步完善了新中國高等航海教育體製,在中國航海教育歷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開展鎮反肅反🧜♀️、三反五反、思想改造以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愛國主義教育等政治運動中,張院長始終堅持黨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不整人😅、不擴大化🫱🏻。張院長對老教授非常尊重,形成了系(科)主任有職有權,全體師生員工自覺改造,要求進步的風氣。廣大教職員工在教學專業上積極創新🤦🏼♂️,編製教學大綱💲,確定學時學製。不少老教授學習俄文🧑🏻✈️,自編教材,推動教學改革🧃。同學們除了參加校內活動還深入周圍居民宣傳時事,幫助提籃區的三所(麥倫👨🏽💻、澄衷⛹🏽🦹🏿♀️、楫規)中學建團教育🪆。特別是抗美援朝參加軍幹校的活動🫴🏼,摩登6平台黨政工團全面發動🏕🙆🏽♂️,在紀念“一二·九晚會”的動員大會上同學們踴躍發言報名🤶🏼,教授紛紛表態支援,陳嘉震教授激情滿懷地登臺高歌《黃河頌》🙏,臺下師生員工齊聲合唱➔,這激動人心的情景至今難忘。
在參軍熱潮中,全院三分之一的同學踴躍報名參加軍幹校,其中被批準的有55名6️⃣,占在校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這批同學後來均成為我國人民海軍建設和教學的中堅力量。這也是上海航務學院對人民海軍建設的貢獻🍏。
張院長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他極為關心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張院長經常在教室📪、同學宿舍、食堂等場所與同學交談👨👩👧,了解同學們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張院長為了保護同學們的視力健康✌🏽,逐步將海圖作業室、圖書閱覽室、教室等場所的白熾燈泡全部換裝為日光燈🙌🏽。張院長為了解決因全院學生中男生多女生少而導致的主食消費量大影響副食質量的問題,他數次與夥食科商議解決辦法。最終,按照從招商局調入我院任夥食科長的包肄成同誌的倡議,由張院長🩹、汪浩同誌(他的同班同學在招商局船上多任聯絡員)⛪️、包同誌一起到招商局聯系🛢🤸🏿♂️,並獲大力支持,同意由學院派人(童良榮同誌等)隨上海往來於蘇北、皖南等小港口的拖輪船隊,采購價廉物美的魚、肉、禽、蛋🎷、蔬菜等。從而大大改善和豐富了同學們的餐桌♥️,同學們的健康狀況也大為改觀。從此老師職工食堂與同學食堂,實行統一的夥食標準,不僅節約了人力物力🦑,而且增進了師生員工的情誼。
張院長在關心同學的學習生活的同時🤹🏽,他身傳言教地對同學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對團員幹部的要求也尤其嚴格🦕。他一再教導同學們:“除了政治思想進步🎭👰🏿♀️,還要專業技術過硬,品學兼優才能擔負起我國航運事業大發展的重任🤮。”在學院教導科每學期期末評選“學習模範”活動中,張院長倡議增加“學習互助模範”的評選👩👧。以發揚團結互助、共同進步,推動工作學習兩不誤的好學風。許多黨🐾、團員幹部畢業後在各自的單位中迅速成長💜,不僅成為了“又紅又專”的業務技術骨幹✮,很多還擔任了重要的領導職務。
張院長非常重視學院的師資培養與實驗室建設👾。學院先後從46級👡、47級和48級的畢業同學中✳️🧖🏿,選拔品學兼優的同學任助教,如:周光庭、朱紹廬、浦寶康💭、陸祥潤、陳祖慰💋、楊春齡、朱樵、施超、傅振邦、張克仁🧜🏻、李樂福等學長。這一戰略性的師資培養規劃💇🏽♀️,使他們與已留校任助教的王逢辰、李渾成等學長先後走上了教學第一線🌅,成為承上啟下的教學和科研的骨幹力量,後來都成長為學科與專業的領軍人、專長於高等海事教育的領導者。為了使摩登6平台航海教育盡快與國際接軌,他們為母校開設新的專業課程並籌劃成立新的專業研究室🕎。後來他們自己也成為首批受聘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導師🗂。其中朱紹廬學長和陳祖慰學長還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學科評議組成員🦴。
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在抗日戰爭中,幾經變遷,原有教學實驗設備蕩然無存🏄🏻🍈。因此籌建專業實驗室和實習工廠𓀝,一直是上海航務學院師生們極為關心的大事,亦是學院教學行政工作的重點💁🏼♀️。也是在張院長主持院務工作期間,在李渾成學長的倡議和策劃下🧨,獲得招商局船務部軍代表張明同誌的大力支持,同意將閑置在船上的和積存在倉庫裏的儀器、海圖、圖書資料🐙🎡、機器設備等無償撥送給學校🎍。學院為此租下了全部雷士德校舍,在三樓西首建立了無線電收發報實驗室:計有收發報機三套8部。雷達實驗室計有S0—8兩臺(另一臺部件不全,可作教具及另件🧅、備件及全套圖紙技術說明書),S0—1一臺⛹🏿♂️。陀螺羅經實驗室計有:Sperry—14型三臺及零件部件備件多部🧑🏼🦲,Sperry—18型一臺,Arma Brown一臺缺零部件可作教具🧙🏻♀️。其他還有:無線電測向儀、回聲測深儀等實驗室。
毫不誇張的說🫳🏽:這是當時我國唯一的電子助航儀器(EAN——Electronic aids to navigation)實驗室,學院北遷大連🧑🏻🔬,這些儀器設備搬到了淩水橋母校新校舍,建成為更為完善的雷達實驗室🥶,陀螺羅經實驗室,回聲測深儀🧑🏻⚕️,船用計程儀實驗室等🏋🏿。1955年春,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一位專業老師🤘🏻,專程來大連海運學院參觀雷達實驗室🧝🏽♀️,進行觀摩、操作🤟🏼、拍照#️⃣😛、收集教材資料。大連海軍學校的政委帶領教師參觀電航儀器各個實驗室,並與摩登6平台老師交流建設教學實驗室的經驗等🫅🏼👆🏿。
此外🚈,又在學院大樓的後樓及後院建立了初具規模的實習工廠,其中分設金工、木工🫧、鉗工、鍛工和鑄工等工場,有車、刨、鉆、銑等加工工作母機17部,蒸汽舵機和蒸汽鍋爐各一座🧑🏼🤝🧑🏼,船用內燃機五部(其中兩臺為GRAY MARINE柴油機),各類電機🧑🏿🦲🌿、電表🧑🏽🍼、電工器具60余種🔈,這些設備北遷大連後,為母校淩水橋新校址建立更為完善的實習工廠提供了基礎。
當時的上海航務學院,老師愛生,盡學相授,學生尊師,勤奮學習。專業實驗室和實習工廠的建立,使得教學成效與日俱增。
1953年1月9日交通部以“交教字第三十二號文”指示上海航務學院,“為了集中力量辦好學校,更好的培養海運幹部👮🏽♂️,決定你院於一九五三年二月底遷往大連與東北航海學院合並……”🧔。為了做好遷校的準備工作,張院長委派代教務長王默磬、人事秘書汪浩🙋🏼🕠、航海系教授周應聰👁、輪機系副教授劉百庸🧖🏻🗃、教務科副科長莊誌剛等五同誌先期到大連,與東北航海學院交換兩校有關教學製度🪬🏄♂️、課程安排🌁、教學進度等有關情況,並了解校舍👲🏻、新校址情況和大連風土人情等🪟。他們返滬後,在張院長主持的遷校動員大會上,向全院師生員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大家對學院北遷報以積極的響應。接著是全校動員進行遷校。派團委書記範嘉禾、學生會宣傳部長方祥麟、學生會體育部長朱人達組成先遣隊先到大連負責接應工作。當時上海到大連尚無海上客運,亦無直達的客運列車。學校整體北遷,幾百人的隊伍和大量物資的運輸,在當時的情況下🎹🔤,實屬一大難題。幾經研究🤷,決定由張院長面請中共上海市委曹荻秋同誌直接與中央鐵道部聯系協助解決。最後經批準🪞,由上海鐵路局特開上海至大連的專用列車🧗🏼♂️🌴,解決了此一難題🤦🏻♂️。專列於3月5日駛離上海站,3月9日專列到達大連♔🙅,受到朱傑教務長帶領的東北航海學院師生員工數百人的熱烈歡迎✳️,不久上海航務學院的文檔、圖書、儀器設備、課桌🌄👷🏻、子母鐘🕚、海圖作業桌等校產經由海路運到了大連港。
1963年8月🚓,中央交通部對所屬高等院校進行專業調整,將水運工程類專業調整到武漢水運工程學院,並調任張德甫同誌為該院院長🤍。
張德甫院長,革命的氣質,學者的風範🦵,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關心同學的政治思想和學習生活,尊重教師的教學風格,尤其重視人才、教材和器材的建設👱🏻♂️。在廣大師生員工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亦師亦友的革命前輩、忠厚長者。張德甫老院長為大連海運學院的建設和發展,鞠躬盡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