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百無聊賴之際,你也許會閉眼沉思,用自己的閑情逸致去欣賞人生👨、品味生活;又或許,你會抒發感慨,用語言詮釋你對人生、對世界的獨特見解👨🏼🎨;而我🛀🏼,就在這個微風輕拂的午後,於綠蔭之下,稱量古代哲人靈魂的質量:孔夫子,100千克,身體裏飽含儒家思想🧛🏼♂️,成為之後幾千年中華文化中封建王朝的正統🐀🤦🏽♀️;荷馬👨🎓,90千克🚴🏿♀️🦞,無論是《伊利亞特》還是《奧德賽》,又或是舉世聞名的《荷馬史詩》🪿,都在一定程度上闡釋了西方哲學;柏拉圖𓀄,80千克🏹,肩負著客觀唯心主義的核心理論🧑💼;亞裏士多德,80千克🤞🏿,這本百科全書過於厚重,承載著古代西方文明的興盛……提此,“古代希臘三賢”就只剩下蘇格拉底⌨️,我該如何定義他靈魂的質量呢🧑🏿💼?他一生有什麽著作成就👳🏽♀️?或是什麽偉大發明?他什麽都沒有,他出身貧寒,依靠學生奉獻維持生計,最後被判服毒而死,沒有留下任何作品,人們只能通過柏拉圖的《柏拉圖對話錄》了解他。他一生碌碌無為?可為什麽任何人對這個名字如此熟悉呢?於是,他謎一般的人生吸引著我👨🏿💼🦻,走近蘇格拉底,走進一莊任思想自由翱翔的殿堂!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與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代希臘三賢”,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一生致力於宣揚哲學,崇尚知識即美德💇🏿♂️。他說自己是無知的🏄🏼。為何無知🔓?物質在何處?--沒有真正地了解自己--沒有過上一種省察的、哲學的生活🤚。為何要了解自己?--世界有真理,這真理在你之中🧑🏼🍳!這就和中國古代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相類似,時刻省察自己,時刻發現自己,時刻了解自己🐄。於是,不管你是想努力改進🐱,還是想完善理性自我🚶🏻♂️,你最終都要做的事,就是問自己“為什麽?”👩🏽🎨。
那麽,如何才是過省察的生活呢?人的無知在於他無時無刻都在想著了解世界,卻未曾想過了解自己🎱。誠然,相對世界而言🧪🧑🏿🎨,人自己太渺小,太微弱,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同樣是這一滴滴水🤏🏼,匯聚成整個海洋;人的確渺小😵,但眾多的人🙉,最終改變了世界,改變了自然🖇,改變了眼前的一切。由此觀之,了解客觀的世界,相對於了解主觀的自己,便容易了許多。這樣說來🪸🧑🏼🎄,無知的人無知在何處🧏🏽♂️?--無知在沒有真正的了解自己--無知在沒有過上一種省察的生活!--這是一種不智慧的做法。
而智慧與否,既與無知相對,又與無知同出一門--誰明白就智慧而言💯,他實在不算什麽,誰就最有智慧!智慧這個範疇太大,相對而言,人是“無知”的,人不可能達至“智慧”🤷,但並不說明追求智慧是毫無意義的🗝,它帶給人一種信仰,一種追求,一種積極進取、省察自己的生活🧵。正如人不可能盡善盡美,但需要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心🪺,這顆心也許並不能真正使你變得完美,但它會給你一種永不墮落的信仰👩❤️💋👩。因而😶🌫️,努力去達到一種實際上不可企及的目標是有益的。追求智慧這個不可企及的目標,而且過省察的生活,而不是追逐金錢、名譽和政治權利🆖📂,則會受益匪淺🫱🏼🥷🏼,既然有益,人就應該把時間集中在德性上,努力追求道德智慧🧔🏻📞。
德性,同“智慧”一樣🍼,再熟悉不過的名詞🏄🏼♀️🩰,然而對於德性,誰又能說自己知之甚多呢?蘇格拉底宣揚道德智慧🧎,並認為是一種根本⏮,這對於現代的我們🧑🏻🦳👮♂️,不依舊如此麽💇🏽♀️?一味的追求物質生活,欣賞過多的高樓林立、市井繁華,也許會讓眼睛疲憊不堪🧜🏼♂️,何不讓心毫無顧忌的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多多追求自己得到的智慧👟,如此,就不會出現“老人摔倒扶不扶”等一系列的道德問題,多關註自己,多省察自己,才能更好的感知世界的道德維度🚴🏽♂️。
如何過上一種省察的生活呢👨🦽➡️?其實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代希臘,聖賢們早已給了我們答案:蘇格拉底強調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孔子曰“內省”、“自論”🏊🏼♂️;孟子道“存心”……那個唯心主義的修養都會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而自省則需要給自己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自己在這個自由的維度中徜徉🫲,如東坡所述🤾🏽♀️🙆🏼♀️:“間一二日輒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皆忘🦕,身心皆空。”省察地生活,詩意地棲居。
理性不應該首先沉思宇宙和自然的運轉,而應該沉思我們自己,從而讓自己過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知道真正的自我。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摒棄墮落,拾起省察📡,讓生命之花在歷史的長河中花開不敗♈️,於是🔁,憂綴幾案的📁,再不會是身體的軀殼,因為那時,靈魂的重量已無所謂輕重,既似絲縷鴻毛,又似巋然泰山。換句話說,那時的你,也許就叫做--蘇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