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天🧖🏻,我讀了美國作家米爾曼的《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然後寫了一些讀書筆記與大家分享一下。--題記
這個時代,滿大街都是觸目驚心的心理勵誌書。暢銷書的排行榜、書店、圖書館、甚至是網站的“猜你喜歡”中,都擠滿了心理勵誌類的書籍。洗腦式的炮轟令人疲憊😐,成功的教條叫人反胃📌,那些標榜能改變我們的一生的書,更是讓人覺得不切實際。往往這樣的一本書,改變我們的往往就那麽一刻鐘,看的時候深以為然,大呼妙哉,痛下決心,必將改變;轉而合上書👱🏻♀️,又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睡懶覺、不淡定✯、汲汲功利蠢蠢行動。
事實就是這般,一本好書傳播的是好的思想,閱讀完畢後未必就能消化吸收❣️㊙️,短短一本書的時間更不可能讓“卑鄙的我”變成“大寫的人”。讀《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就是這種感覺,你接觸到很多好的思想🥨,很多你不能身體力行的人生準則,而它不逼你接受或不接受,它講著名叫蘇格拉底的加油站老頭和男主角丹故事,你聽或不聽完全自由,你看著他們神奇的旅途,或者捧腹大笑或者嘖嘖稱奇🧜🏼♂️,不知不覺故事結束了♒️,你才會驚奇的發現,它該告訴你的都已經深深地烙進你的腦中👑🚵🏿。
比如🏌️♀️,看著丹被激怒的樣子,蘇格拉底很滿意地說“憤怒比悲傷來得有力量。”這個讓我想到被紅布挑逗的鬥牛,殺向野豬的憤怒的小鳥。憤怒像一種神奇的情緒𓀎,能讓你聚集全身的力量,去攻克眼前困境🛎。若是在這兩個負面情緒中做選擇的話👨🏻✈️,選擇憤怒吧,悲傷只會讓你沉湎過去🤵🏿♂️👨🔧,自卑自責然後退縮;憤怒顯得更積極更有魄力。像勇士那般憤怒吧🎳,帶著一股沖勁像風一樣穿越荊棘林。
還有❎,蘇格拉底反復嘮叨的“不做就會死🎡。”要麽做,要麽死,極端的選擇成就卓越。淩晨三點喬布斯不論想到什麽都會立刻給對方打電話,也許他想的就是“不說就會死”。如果你缺乏勇氣在眾人面前用英文演講➕,就告訴自己,此時不做就會死;如果你遲遲不敢向心中的ta告白,就告訴自己,此次要麽告白,要麽死🧏🏿♀️。
你若不逼自己,就不知道自己擁有多大的潛能,也不敢相信自己能走多遠。是的,生活不總是如意👳,疲憊的我們不再要求自己盡善盡美🫀,屢遭挫敗的我們不再擁有激情萬丈⏺,我們開始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來為自己開脫,得過且過便好,無須太過認真🧔🏽。然而逝去的時間逐漸磨滅我們的雄心壯誌🦶🏻,狠狠地拉開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而我們,只剩平庸和戒不掉的懶惰🥡,還有到達不了的彼岸☸️。
閱讀後難忘的是蘇格拉底和男主丹的絕妙對白🀄️,蘇格拉底自稱是幽默的笨蛋🍾,嘲笑丹是嚴肅的傻瓜🙆🏻♂️,給理由是“我的無知建立在了解上🖕🏻🌧,而你的了解建立在無知上。”愈是博學的人愈是來得謙虛,他們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發現自己的無知。芝諾的“知識圓圈說”曾這麽解釋,圓圈內是我們已學的知識,圓圈外是我們無知的部分,隨著知識的增長,圓圈的變大,所接觸的無知劇增🔮。所以啊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越無知,越謙遜學習的熱情也越加高漲。
書中有很多搞笑又引人深思的橋段,當丹和蘇格拉底過橋時,看到湍急的溪水🙆🏻♀️,丹隨便說了“有多深呢”🫱🏽,便被蘇格拉底推下橋去👳🏼♀️,用濕漉漉身體丈量溪深🌁。好笑嗎?長期以來填鴨式的教學讓我們趨向於“問問題”而非“找答案”。當我們在象牙塔裏仰望理論的光芒,滾瓜爛熟地背下專業術語操作流程時,殊不知我們鄰國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在鑄造房揮汗如雨🤵🏼♂️,他們將脫離現實的理論融於動手的實踐,內化成自身的技能。高分低能是當代中國大學生的通病💎,別止步於理論🧔🏻♂️,到實踐中找經驗吧🙆🏼♀️🐢,就像研究再多的股票知識和股市動態得到的收獲,都不如深思熟慮後的一次股市交易;遊泳教練在岸上說再多的指導也是徒勞,很多問題,下了水才知道。
這不是一本不讀就會死的書☂️,不過,讀完後✅,我們應該會活得更好。深夜裏🧑🏼🌾🔏,走進人生的加油站👩🏽🦱,去拜訪你的蘇格拉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