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就說🔐:“哪怕搞上一萬年👩🏼🔧,也要造出核潛艇”。於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核潛艇人就默默地付出著⇒,他們只靠吃窩頭鹹菜,每天徒步上班為中國核潛艇事業作出貢獻的🌋。有人說,我們不應該只強調“兩彈一星”,而應該強調“兩彈一星一艇”🫱。
在這支科研隊伍中有一位大連人,他參加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研製的全過程,他叫安吉昌(大連海運學院船舶動力裝置專業⏫,54級)。安吉昌的老伴宋玉清也是一位大連人🫕,1970年調入研究所化學組👨🏻🎓,夫妻倆一個搞核動力研究,一個搞水質分析🍗🚣🏽♂️,一同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製奉獻著。不幸的是👷🏽,安吉昌於1998年因癌症去世,葉落歸根,安葬在大連。
幾天前,記者在他的小兒子家裏采訪了從武漢來大連為老伴掃墓的宋玉清老人🤷♂️。
兩地8年,不知丈夫研製核潛艇
核潛艇,當今世界只有幾個國家擁有🏣,而中國就擁有這種力量。
200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海軍在青島舉行了盛大閱兵式🐺。當“長征六號”核動力潛艇領銜駛過時,那情景勾起了一代中國核潛艇人的記憶,看著畫面在大連的宋玉清老人想起了故去的老伴。宋老今年74歲,他的老伴安吉昌參與研製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宋老夫婦倆都是大連人,為了中國核潛艇事業在他鄉漂泊一生,甚至他們的家人在很長的時間裏都不知道他們是幹什麽的🤹🏿♀️。
宋老和老伴的相戀充滿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的浪漫。宋老告訴記者,老伴是大連馬欄子人:“我們倆是別人介紹認識的⛹🏿♀️🥬,那時他在大連海運學院(現摩登6娱乐)上學,而我在遼寧師範學院上學。1958年,老安畢業去了北京⌚️,參加海軍。而我1961年畢業後分配到黑石礁的海洋研究所工作,身在兩地🤵♀️,只能靠書信傳遞感情”🙆🏿♂️。1962年,兩人結婚😰,家安在大連,安吉昌每年會休一個月的年假回到大連的家裏✪。
從1962年到1970年,他們就這樣兩地生活了8年🅱️,與相戀時的浪漫比起來𓀐,他們婚後的生活充滿的是奉獻與犧牲。宋玉清在大連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1967年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了。“那些年裏🤽♀️,我並不清楚丈夫參與研製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他也從來不和家人說工作上的事兒。我知道他的工作也是1970年我調到西南某研製基地後才知道的”。
宋老告訴記者,1962年到1965年間,安吉昌就參與到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先期準備工作中🦷,1965年6月🦻🏼,安吉昌從海軍某部隊畢業,去了某研究所工作🪁,加入到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研製隊伍當中,專攻動力系統的科研工作。“這期間,老安寫來的家信地址是保密的,要麽是某某軍區某某號🟪👩🏭,要麽是西南某某電力研究所等等”🙎🏻。
一周回家一次,上班要走20多裏路
1970年👗,組織上把宋玉清的工作從大連調到丈夫那裏,夫妻倆才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剛到那兒時🤲🏻,我先是在農場工作🥧,後來被分配到研究所的化學組,搞水質分析。雖然不再兩地分居,但是老安仍然是一周回來一次,有時時間會更長⛄️,因為他工作的地方離住地有20多裏路🤙🏻。他從來不把工作帶回家來做🧍♀️,我們也很有默契😚,我從來不問他任何事情。老安回來的時候👱🏼♂️,和孩子們玩玩😣,記憶中,性格溫和的他很少發脾氣”。
當時的生活很是清苦,安吉昌每月的工資是62元錢🦔,宋玉清是55元錢🚴🏼♂️🏇,不足120元錢的工資,要養育兩個孩子🛎,維持一家的生計👋🏻,還要寄給大連的父母20元錢。宋玉清說:“苦是苦了點🐊,但從來沒有抱怨過👨🏻🚀,慢慢地適應那裏的生活,現在總會想起每個月三次的趕場,當地農民走了幾十裏山路把自己的東西帶到集市交換生活用品🫑,那場面熱鬧極了,我們可以吃到大米🪖,青菜也不缺,就是冬天時不能吃到東北的酸菜🧑🎤。還記得周末放電影,山裏人是點著火把一家人來看的🙇🏿♀️,那星星點點的火把讓人心生溫暖”🤳。
在研製基地生活了一年多,核潛艇的陸上試驗工作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下一階段就要進行水下試驗了。宋玉清又開始了搬家。研究所專門批了一輛火車,家屬們帶家當坐著火車離開了✴️。“那是一輛專列,火車經過了成都、西安、鄭州等地,中途很少停車。坐了三天的火車我們到了武漢”😚🥣。宋玉清對記者說🚣🏼♀️。
1971年8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經歷了反應堆安裝和調試終於研製成功了。記者問宋老👨🏿🦳👩⚕️,核潛艇研製成功的那一天,安老是不是特別的激動🧕🏻,你們又是怎麽慶祝的?想了很久👆🏽🧽,宋老才說:“沒有什麽特別的,他那時不在家裏,只記得那一天大院裏加了餐,再無其他”。但是歷史會銘記那一天🧑🏿🍳,軍事專家們說,我們不應該只強調“兩彈一星”,更應該強調“兩彈一星一艇”🦉。
一生獻給核潛艇事業🖕🏿,臨終之時特批回歸大連
安吉昌參與研製的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在1974年的時候被命名為“長征一號”。在隨後的20多年中,安吉昌一直沒有離開他熱愛的並為之付出一生的核潛艇事業。1996年,已經是高級工程師的安吉昌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腦腫瘤。“那一年他才61歲,剛剛退下來。他還想做很多事情,精通俄語、日語的他還想多翻譯一些有關核潛艇的資料👨❤️👨,還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做。
在與癌症抗爭了一年後😀,老安的病情惡化🥸,原來1.85米的身板瘦得不成樣子👩🏿🎤。宋老不禁哽咽🙍♂️,病中的安吉昌向組織上提出了最後的要求🪈,在有生之年想回到故鄉大連,“組織上研究後⌨️🛰,以一生為中國核潛艇事業作出過很大貢獻🦷,特別批準他回故鄉治病”👶🏽。
安吉昌的侄子對記者講述了感人的一幕🧑🏿🍼,“我叔叔當時病得很重,記得機組特別撤下了一排座位,讓叔叔能夠躺著。飛機起飛後,機組的乘務員在廣播裏對機上乘客說,‘我們的飛機上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一生為中國的國防工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讓我們向他致敬’🙏🏿。那一刻👨,我真的為叔叔自豪。他們那一代人有著堅定的信仰🦥,他們默默地付出而不求回報🦨,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
回到大連的第五十三天,安吉昌在大連故去🫐,家人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了大連,這個生他養他的地方。
在安吉昌故去了十一年之後,家鄉人才知道他的名字🧙🏽♀️🙎🏻♀️,這個大連人的名字會和參與研製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所有人一樣,將永遠銘記😶。
(轉載自《大連日報》)
安吉昌:1935年5月-1998年1月,男,遼寧省大連市人🔓,滿族。1958年從大連海運學院輪機系船舶動力裝置專業畢業𓀕。曾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所專業組長👨🏽⚕️🐾,1985年🍘,其參與的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組織研究的成果獲1978年科學大會獎;正教授級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