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那個春天,由分處三地的三所航海院校合並組建的大連海運學院誕生了✒️。此後,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辛勤工作,如今已從“全國重點”向“世界一流”邁進。歲月匆匆,轉瞬間並校已是50周年了🎩。回首往事,真是思緒無限,感慨萬千。粉碎“四人幫”以後,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指引下🤹🏻♂️🕙,學校在恢復整頓、狠抓教學的同時😇,乘全國科學大會的東風🍟,在總結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學🧑🏼🚒🪭、趕、全超”狂熱思潮深刻教訓的基礎上👨🦼➡️,決心按照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建設目標,全面規劃落實教學任務👨❤️👨🤦🏻♀️。同時,面向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抓科研、上項目,以求徹底改變建校以來科學研究工作長期處於“短腿”窘境的被動局面,適應新形勢下國家對高等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思前想後👩👩👦,覺得以下諸事值得一寫。
一、一代勤奮的人帶來良好開端
1978年,時任院長的朱傑同誌,親率一批骨幹教師和中層幹部去上海參加有關會議🦔,爭取科研任務👩🏻🦯➡️。南下之行👩🏿🏭,天遂人願,摩登6平台有幸奪得國家級科研項目“大型船舶自動化研究”課題,這就是當年大家戲稱為從上海抱回的“大西瓜”🟢。任務在身🩸,梯隊力量的組織,就成了學校有關部門必須首先協調解決的重要問題👨🏼🏭👫🏼。將領隊人物確定為朱紹廬老師♟,由於各部門的認識比較一致,所以一錘就定了音。但是對團隊其他成員的選調♾🙍🏿♂️,卻費了一些心思和周折🧜🏼♂️,因為它涉及學校對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
這裏有一段插曲。“文革”期間↘️,“四人幫”出於政治需要,在粉碎帝國主義壟斷的旗號下,大搞半導體研製。當時基礎部有一個單晶矽小組,根據大連市矽材料質量工作會議的決定和分派🫰,承擔了多晶矽檢驗方法的研究任務。經過3年多的努力工作🤾🏽♀️,取得碩果🚅。多晶矽中磷硼含量測定的兩點法🏹,因方法簡便😠,測試迅速,且對設備要求不高,易於推廣,被冶金部組織向全國六省市推介。該成果還在1978年遼寧省科學大會上獲重大貢獻項目獎🧑🏽🎨。這件事雖屬意外,但卻給人以啟示👨🏼🦲。在這個科研項目中,作出貢獻的是三個年輕人,一位是物理教師付光永👩🏿🌾,一位是力學教師王立安👏🏽,一位是數學教師歐仕用。這不僅充分顯示了這三位基礎課教師的聰明才智和不凡功力🚵🏿♀️,更可喜的是它打開了長期以來人們頭腦中的基礎課教師不可能搞科研的緊箍咒,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認識到了潛藏在教師隊伍中的力量和智慧🕳。基於這樣的歷史經驗⛎,在組建上述課題組時✨,學校決定從基礎部的數學🫸、物理😨、力學三個教研室各調一名青年教師,作為課題組成員名單的首選(因歐仕用老師離校,此時從數學室抽調的是孫占山老師)。消息傳出,基礎部上下議論紛紛💳,反應強烈👴🏿。因為這三位青年教師是各教研室的培養對象,是計劃派去外校進修提高的“種子型”人選🕛,而且剛從學校舉辦的教師英語口語提高班學習結業回到教研室🍰,現在要抽調他們🧑🏿🎤,如同要傷教研室的筋骨。經過一番思想工作,基礎部上上下下能從全局利益和長遠得失出發,最終在興校路上 邁出了可貴的一步。這樣🍙,一個既有專業課和基礎課教師,又有中年和青年教師🧓🏼🤿,涵蓋多學科尖子的課題組成立了。大家決心團結一致,打一場硬仗,而且務求必勝👮🏼♤。這既是課題組全體的決心,也是學校上上下下的企盼。而今邁步從頭越,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憑著依靠群眾、團結合作、協同攻關的精神,憑著集體智慧和學術遠見,在開題的關鍵時刻👰🏻♂️↕️,他們避開搞自動化習慣采用常規電子線路的“便道”,獨辟蹊徑,知難而進,踏上了將發明才幾年的微機應用到控製船舶主機的創新之路🖖🏿。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艱難探索,終於研製成功了“大型運輸船舶機艙報警和柴油機工況檢測微機系統”📳。該成果不僅獲得了交通部和遼寧省的多次表彰,還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該項目可以說是開創了摩登6平台科研工作面向經濟建設承接大項目的成功之舉,為提高辦學層次,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辟了攀登之路。同時,該項科研成果,不僅編寫出版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高質量教材《輪機自動化》和《微型計算機》,還開出了頗受本科生和研究生歡迎的專業課程,特別是培養和造就了既長於搞教學又長於抓科研的“雙肩挑”型的人才。
這一事例說明只要指導思想明確,措施得當,就能夠激發教師們在科學研究中的創新精神。同時也說明,根據國家需要組織多學科聯合攻關🪟👨💻,發揮學校在科學研究工作上的重要方面軍作用❗️,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二🤹♂️🧏🏽、走自我創新之路
當時,在朱傑院長領導下籌組的另一科研團隊,是由楊烈宇教授領銜的船舶金屬材料及工藝研究所。該所成員由“文革”前摩登6平台船機修理和金屬工藝兩個教研室的教師組成🚵🏿♀️。楊教授經落實政策由農村返校,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局面,向學校領導提出了創造開展科研工作條件的建議和請求👩🏿✈️,校領導高瞻遠矚,立足長遠🛴,作出了超常規的果斷決策--向交通部求貸百萬元巨款,計劃一步到位地引進一批當時最先進的測試設備👨👧👧,以供籌建中的實驗室之用◽️。這一超常規的果斷決策,主要是考慮到遠洋公司在國外建造的船舶,仍需耗費大量外匯進口船用柴油機主要備件這一現狀,為了打破國際壟斷,必須盡快自行研製出達到進口質量要求的備件。因此,研究所的攻關目標是以遠洋船舶備件的研製為對象,以自建中間試驗室😏,將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並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產為手段,力求及早服務遠洋、服務社會和如期還貸。自力更生,打破壟斷🧝🏼,這艱巨而又光榮的使命👩👦👦♟,鼓舞和激勵著研究所的全體成員,他們首戰告捷的是“碳氮鈦等離子三元共滲技術”的問世,並隨即正式投產;接著,“萬噸級遠洋貨輪主軸鍍鐵修復技術”相繼出臺🧑🏿🏫,它的出臺徹底改變了萬噸巨輪的主軸只能換新不能修復的歷史🏘。
事實證明,應用鍍鐵法修復的主軸的使用質量,可與新軸相媲美。該項技術因獲得國際船級社的認可而得以應用和推廣🧑🚒,並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該所足額還貸👶🏼,而且在隨後的五六年間創造經濟效益億元以上。除前述兩項技術外🧏🏻♂️,該所成果豐碩,曾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家發明獎兩項和國家專利三項♻️,南下捧“西瓜”😧、北上請“巨貸”所催生的兩個科研團隊🕤,還為學校首開了建立碩士和博士點記錄⛔。這不僅為培養高層次人才創造了必備條件🧑🚀,而且為學校建設“兩個中心”,向教學科研型大學發展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三、教學設施的更新
“文革”後,學校恢復了仍由交通部領導為主的領導體製🍭。為了創造航海類專業學生海上實習和專業技術訓練的條件,1981年10月,交通部投資為學校購買了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船,並改裝為教學生產實習船🙎🏽♀️,命名為“育英”輪。從“紅專”輪到“育英”輪𓀓,走的是一條買“二手船”加以修繕改裝的路子🥪。70年代初🈺,為切實改善海上實習條件,提高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增加專業課教師上船的實踐經歷和密切校企協作關系,探索合作辦學新路,學校曾同中遠天津分公司協議商定,將該公司所屬的“大理”、“大冶”兩船作為摩登6平台生產、教學、科研三結合試驗船進行試點。此事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未獲成功👨🏽🦱,給人留下的是不盡的惋惜和難以忘懷的遺憾🤦🏼♀️,但是搞“三結合”實習船的思想仍深埋在人們的心底沒有泯滅。後來😹,隨著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和學校規模的擴大🙆🏼♀️,如何改善和解決航海類專業學生的實習條件🤎,更成為不斷撞擊著人們心扉的問題❎。80年代初,終於傳來了交通部批準撥專款建造“三結合”新實習船設計任務書的好消息,這不僅為改善學生實習創造了條件,而且也為學校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試驗空間和新的更大的舞臺。作為海上實踐基地的建設,“育龍”輪的建造也從買“二手船”搞生產教學型的模式🚵♀️,登上了訂造“三結合”專用船的新臺階🕕。同時,“育龍”輪作為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萬噸級“三結合”遠洋實習船🧑🌾,除了在艙面辟有專門的科研實驗用艙室外🧝🏼™️,還在機艙建有實習用的集中控製室。更重要的是實習集控室的主要設備和裝置,采用了我們自行研製的科研成果--大型運輸船舶機艙報警和柴油機工況監測微機系統🫶🏼。就是這樣,從實驗運用到了實船🧑🏿🎓,漂洋過海劈波斬浪去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為其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和質量保證。該系統裝船使用一年多以後,證明先進可靠🌕。用“二手船”作實習船的做法已畫上句號👨🏻🦯,還是訂造新船搞“三結合”好。
四、教學水平的迅速提高
1978年👶,學校迎來了恢復高考製度後的77、78級新生🫃🏻💚。這批通過高考入學的學生🙆🏻♂️,由於受“十年動亂”的影響,他們的英語和數、理👩✈️、化程度參差不齊,就入學後的英語教學而言,跟技校、中專的英語教學沒什麽差別🏋🏼♀️,大多是從ABC開始教起。因此,如何恢復和改進英語教學,自然成為當時改革教學的起始點和提高教學質量的著重點之一。在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校調動和發揮了英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兩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千方百計采取措施切實加強基礎階段的教學🫅🏻,另一方面,又在基礎階段結束後,組織專業課教師開設專業閱讀課,力求在面上培養學生閱讀專業科技書刊的能力🎰🚶。同時🚴🏼♀️,還根據因材施教原則👩🏻✈️,開設口語選修課,培養聽說能力,盡可能創造條件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落實和保證各專業的培養要求。在口語班的考試方法上,還創造了用錄音帶記錄口試的實況,然後由評“卷”教師根據錄音記錄評定等級的“等級考試法”👫🏻。成績評定分為A👨🏼🌾、B兩級🚊,並發給“口語等級證書”,以資鼓勵。“等級考試法”考評分離🧚🏽♂️,較好地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定要求。
上述做法不僅是積極的,而且是成功的👮🏻♂️。當然✯,我們還應看到所有成功的另一面,這就是當時那批曾經深受動亂之害的青年學生,極為珍惜自己所獲得的上大學的機會,他們對學習表現出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轉化為刻苦學習、奮發進取的頑強拼搏精神,因而學有所成業有所就🧑🏼。這兩屆學生畢業後多數分配在遠洋🧑🏼✈️、海運單位和有關領導部門工作,有部分同學因為具有既擅口語又懂專業的優勢,在國際交往中,特別是在業務洽談和交涉中,不僅沒有語言障礙,而且起到了一名譯員的作用。
五、走上特色一流辦學之路
10年前,國家“211工程”建設工作啟動🙆🏽。學校為了爭取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對建校40年來的辦學思想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這次總結,是一次梳理和提高的過程🟤👩🏽🍳,也是在回顧、認識、展望基礎上的一次歷史性飛躍。如今,辦特色鮮明的多學科👩👧👧、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從“全國重點”向“世界一流”邁進,成了全校師生員工共同的奮鬥目標。回顧歷史🩹,按時序順流而下地追索觀察🌎,不難發現,學校自呱呱墜地之日起,迂回曲折探索前進🚶🏻,以至有所開拓創新的歷程,便是我們已經由專業針對性突出、專業學科比較單一、教學科研兩條腿長短不一的獨立學院,逐步邁上了建設獨具特色、多學科、多層次🫵🩵、教學科研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的漫漫興校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願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好……
作者:周光庭💎:
1946年考入上海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1951年畢業於上海航務學院並留校工作🙇♀️;
高級工程師🏤;曾任大連海運學院院長。